三月的麗水市田園松陽是綠色的,山邊、田間連綿起伏的茶海,綠意盎然;三月的田園松陽是忙碌的,茶田、茶企、茶市散布著十萬余茶農茶商,熱火朝天;三月的田園松陽是喜悅的,指尖、唇邊茶香氤氳、茶味流連間,收獲滿滿……
茶葉,帶給田園松陽的不僅僅是產業的振興、人才的匯聚、文化的碰撞,還在其綠色生態發展進程中,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可以說“這張綠葉”的健康發展,使更多的鄉村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內涵。
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有基礎
2018年,松陽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108.1億元;全縣40%人口從事茶產業,農民收入50%來源茶產業,農業產值60%來自茶產業;茶葉市場帶動全國產茶地十余個省,150余萬茶農的1000余萬畝茶園健康發展……
在松陽,除了常規的種植、加工、銷售茶葉,還衍生出茶苗商、茶機商、采茶工中介、茶室、茶宿、茶書院等各類小行業,分工日趨細化、專業化。
源于茶葉,松陽的十萬余茶農都在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率先“吃螃蟹”的一撥茶農、茶師們賺到了數個“第一桶金”,帶動著更多的茶農們行走在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大路上。
又到一年采茶忙。2月7日,松陽的茶農們已經忙碌在茶園中,開始采摘新茶。而新興鎮的徐偉眾在3月20日才開始張羅采茶工到茶園采茶。為啥他一點都不急呢?原來,早在去年12月底冬插時,他種植了5年的半畝奶白茶枝條已經為他賺了5萬余元。
徐偉眾從事引進特色珍稀新品種已經有12年,期間他先后引進推廣過黃金芽、紫鵑、奶白茶等優質良種。2018年,黃金芽、紫鵑等良種的枝條還賣出了每斤7至12元的價格,目前每畝僅銷售枝條一年至少有兩三萬元的收入;而奶白茶枝條2018年每斤能賣出120元的價格,每畝枝條銷售上了十余萬元。跟著徐偉眾先吃“螃蟹”的葉金旺、余高英等茶農,多的一年能賺到上百萬元,一般的至少也有五六十萬元,心里簡直樂開了花。
若說,這是茶產業鏈中的一個小環節,不能代表大多數,那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規模化種茶,率先在全縣發展茶產業的新興鎮的茶農們,他們的收益可就不是代表一小部分了。
看著連綿的茶海,新興鎮政府返聘的茶葉技術輔導員李關俊滿臉的自豪,他說,“新興的茶農可以說是全縣最富有的農民,一年收入多的有五六十萬元,二三十萬元的很常見。”
茶業富民的同時,也是旺村的。
新興鎮的上安村,如今可是松陽的“首富村”。村里建成了浙西南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場,年交易額超6億元,高峰期一天有2萬余人次進行交易,火爆的市場,帶給上安村的是無數的商機。2018年,上安村已發展了百余家茶葉加工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
在村民實現家門口增收的同時,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日益完善。近年來,村里結合已建成的茶青市場,還啟動了茶文化公園、小水系整治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以上安茶葉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率先在鎮里推行了“機器換人”工程,所在鄉鎮在年底被省農業農村廳授予省級農業“機器換人”創建示范鎮(茶葉)。
近年來,松陽縣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松陽茶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國茶產業強縣的若干意見》《松陽縣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扶持辦法》等政策措施推動產業發展。2018年縣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通過實施“種植質量提升”“加工品質升級”“品牌市場拓展”“經營主體培育”“產城融合發展”“產業轉型保障”六大工程,將松陽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茶鄉”。
人才匯聚 鄉村振興有活力
松陽茶葉源于東漢,是松陽人民曾經引以為豪的“三張葉子”之一。1800多年的農耕文化歷史,讓松陽人養成了精耕細作的良好習慣。在茶產業的發展進程中,這個良好習慣厚積薄發,不斷創新,然后轉化成了經濟效益。
在上世紀90年代,松陽的茶產業開始興起發展的時候,涌現出一批敢闖敢干的松陽茶人,他們在推廣精耕細作地種植茶葉良種的同時,還帶頭加工茶葉,不斷完善、改進當地原有的茶葉加工技術,在不斷地摸索、學習、創新、實踐中,松陽茶人們琢磨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松陽香茶”種植加工生產技術,松陽因此成為中國香茶發源地。“松陽香茶”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之后成長為浙江優質綠茶的典型代表,榮獲“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百強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浙江省最具成長性十強品牌”……
最早這批本土加工技術人才的涌現,除了帶動本地的茶農發展茶產業,還有不少人走出松陽,帶動其他地方的村民踏上發展茶產業之路。與福建省交界的偏遠山區慶元縣龍溪鄉在“松陽茶師”孟文化的帶動幫扶下,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幾乎全國的產茶區都能找到像孟文化這樣帶動種植加工銷售茶葉的“松陽茶師”身影。
隨著茶產業的蓬勃發展,上千外地茶商慕名前來松陽,有的常駐浙南茶葉市場分銷茶葉,有的留在松陽創辦茶企,還有的在創辦了茶企賺到錢后又投入到松陽的其他項目中。
范正榮在松陽從事茶葉加工銷售二十余年,創辦的浙江振通宏茶業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涉足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領域的企業,目前已成長為超億元企業;源于節會活動,深圳市悠谷春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孔曉澄將深圳的精制茶廠搬到了松陽,開啟了茶葉從農產品向商品轉化的發展之路……
產業發展了,鄉村振興了,年輕人也來了。
這不,一批年輕人紛紛離開了大城市返回松陽,成為了松陽的新生代茶人,探索著茶產業鏈中的新領域:
“80后”葉洪清的“茶+物聯網”模式讓消費者實現了從“茶杯到茶園”的無縫對接;原大學講師回歸的茶人陸俊敏,做起了小眾的“定制茶”,開辦了茶文化書院;新興鎮的孟雪芬一直為實現“讓茶不僅僅是茶”的創業目標努力著;建立了云纈坊的葉科,提取了茶色素,將“茶+扎染”文創產品推向了國外……
還有一批年輕人才也來到了松陽。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在茶園中設計茶室、茶亭的著名建筑師徐甜甜,有將老街中的百年汀屋改造成書吧茶館的資深媒體人夏雨清,還有“小茶姑娘”等民宿業主、餐飲業主,星星點點地在茶園周邊建起了一家家茶宿、茶餐廳……
各類人才的匯聚,讓田園松陽的茶產業之路越走越生態越健康的同時,還讓田園松陽的鄉村保留了鄉村味道、留住了田園鄉愁,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人才對產業發展的作用,讓松陽更加注重產業人才的培養。
學校致力于茶文化特色課程的開發,編寫介紹本地茶知識的課外讀本,讓孩子們從小知茶識,習茶禮。
縣職業中專專門開設了《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重點培養本地新生代茶人。
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松陽茶師”培訓工作,并建立了“松陽茶師”檔案,目前已培育“松陽茶師”6000余人。如今,不少“松陽茶師”被各產茶區高薪聘請,月薪高達十余萬元。
文化碰撞 鄉村振興有靈魂
2018年3月28日下午,一個關于全國茶葉品質提升的研討會在松陽召開,5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為茶葉品質提升發展出謀劃策。會議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搭建互聯互通平臺,促進“品牌強茶”走出去,進一步推動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實現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業界的知識碰撞,讓松陽的茶產業發展更趨綠色生態,更具發展活力,也讓松陽先后獲得諸多國字號榮譽: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連續七年成為全國綠色防控示范區……
松陽連續十余年舉辦“中國茶商大會。松陽銀猴茶葉節”,將業界專家學者、知名企業老總、茶商、各茶葉產地市場負責人“請進來”的同時,也將每年先進的、前沿的、符合茶產業發展實際的信息與技術帶進了松陽。
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選擇與松陽縣雪峰云尖茶葉有限公司簽訂示范合作協議,實施《碳中和茶葉生產項目》,成為全國唯一合作示范點。
在赤壽鄉樓塘村,以收集保存國內外優異茶樹種質資源,開展鑒定評價與保護利用研究,促進茶樹新品種選育、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麗水市農科教旅一體化基地正如火如荼建設中,該基地核心建設內容為浙江省茶樹種質資源圃,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輻射世界主要產茶國,規劃期內收集保存茶樹種質資源2200份以上。
松陽邁開了茶產業接軌國際的步伐。
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松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尤其是大木山茶園創成國家4A級景區。茶文化博物館的建設,茶旅游線路的推出,進一步推動了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茶園中的木山堂茶室、茶亭成了茶旅中必去的打卡點。游客們、茶藝師們或品茗新品,或體驗制茶,或學習茶道,或走出茶室暢游茶海,到精美茶亭里擺POSS曬朋友圈,擺開茶席比拼技藝……
寫生的學生以及畫家、攝影師們也來了,用手中的畫筆或相機,盡情地描繪和拍攝下他們眼中的風景,不管是忙碌的茶農身影、還是悠閑的騎行游客,在茶海間都能自成一畫、一影。
與此同時,音樂沙龍品茶會、綠色生態茶鄉行主題茶旅活動、中國浙江自行車系列公開賽——松陽大木山茶園山地車越野繞圈賽等一系列圍繞著“茶”字展開的活動豐富多彩,盡顯清新自然、生態綠色的田園松陽之美。
茶產業的發展,不僅帶給茶農穩定的生活,也塑造著茶鄉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理念。
每年縣里舉辦的茶事活動都會開展茶王賽,不斷地比拼著茶農們的加工技藝,重塑茶農的價值觀,提升茶農的自豪感。
于是,鄰里、親戚、朋友間相聚聊得最多的話題都跟茶有關。今年茶葉行情怎么樣?誰家的茶青質量最好,加工的茶型漂亮,口感好,賣出了好價錢……在大家的交流、切磋與比拼技術的過程中,總結最具松陽特色的加工模式,選擇出當前最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一些家庭設置了專門茶室茶座,空閑時坐下來喝一杯茶,體驗和諧的家庭鄰里關系。
茶讓人心歸平和、讓人安居樂業。
你看,一個個圍繞“茶”字展開的鄉村振興故事,正在松古大地上輪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