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縣冶溪鎮素有“大別山中小江南”之稱,擁有種植、開發夏秋茶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冶溪鎮因地制宜推進茶產業扶貧工程打造“一村一品”,整村推進,綜合施策,精準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和特點,不斷加大“品”的聚集度,同時提升“品”的內涵,打造精品,提高附加值,形成“品”的競爭力,引導“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撬動產業格局調整,實現多方共贏。
一片茶撬動一個產業
8月,驅車盤山而上,樓房、公路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農戶房前屋后的高標準茶園整齊劃一。茶,將岳西縣冶溪鎮人口最少、離集鎮最遠、海拔最高的小山村西坪村,點綴成深山里的一顆明珠。
這里曾是一個偏僻閉塞、山高嶺大、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小山村,貨物和農副產品進出都是靠肩挑背馱,主導產業單一。因信息閉塞,群眾生活水平較低,2015年人均純收僅有7850元。
西坪村摘掉窮帽子,少不了一片茶葉的撬動,而且還是以往因采摘成本高、利潤低飽受冷落的夏秋茶。
2013年,從修通兩條連接鎮區和通往白帽鎮朱查村的8.5公里水泥路入手,西坪村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茶產業。至2015年底,全村146戶,戶戶建起了標準化茶園,人均擁有茶園面積1.8畝,并且全部實現機械化采摘。到目前為止,茶園畝產值達到四五千元,人均增收約2000元,茶園效益突顯,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村一品”茶葉專業示范村。
60余歲的村民胡時岳種了一輩子茶葉,一年四季的夏秋茶帶來的豐厚收益還是令他驚喜:“水泥路修通了,茶園收入也穩定了。像我們老年人,到了季節拿上采摘機,不用費多大的事就能掙到錢!”
“‘一村一品’要重‘品’。”西坪村黨支部書記黃光勝說,“這‘一品’首先要精準,既要形成聚集度,還應該是有內涵的精品,才能形成競爭力,引導‘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
海拔較西坪村稍低的冶溪鎮大山村,曾經是縣65個重點貧困村之一。2013年,受臨近英山縣發展茶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的啟發,動員茶葉種植大戶小能人15人組建起岳西縣大山村產業專業合作社。2016年10月,大山村利用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通過“合作社+小能人”帶動,將全村僅剩的200多畝水田全部栽上了優質石佛翠無性系茶苗。
如今,大山村全村1178人,標準化茶園1600畝,人均擁有茶園1.5畝,全部實現機械化采摘,20多戶能人大戶家家都有采茶機、茶樹修剪機,畝產值達四五千元,人均增收二三千元。
在冶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胡知佐看來,夏秋茶雖口感、品質不如名優茶,但卻是深加工的上好原料。“‘大別山中小江南’的冶溪鎮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出口市場上,夏秋茶銷路廣闊。它撬動的是一個產業的深度結構調整,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保障脫貧不返貧。”
一座廠改變一個山村
“坐守資源”到“脫貧致富”的距離有多遠?一位村民拿出的賬單給出了答案。
“2010年我們就開始了機采夏秋茶,但早年間,賣茶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西坪村村民陳守能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沒有茶葉加工廠,自己用三輪車把茶葉拉到湖北英山,只能賣到0.6元一斤。6畝茶園,帶上春茶年收入才萬元左右。現在村里辦了茶葉加工廠,一個電話廠里就來收茶,價格又普遍提高,一屆夏秋茶就能掙六七千元,一年四屆掙得到兩、三萬。”
一個村辦的茶葉加工廠,是提升茶葉產業鏈和附加值,讓資源產出效益的重要載體。
2017年,大山村探索“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扶貧模式,全力發展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累計帶領村民新建改造茶園800畝,整合各類幫扶資金和產業發展資金100元,引導村干部和大戶能人為主共5人出資入股20萬元,利用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10戶帶資入股50萬元,總投資170萬元,新建標準茶廠1座。
當年8月茶廠建成投產,加工夏秋茶成品5萬斤,產值50萬元,農戶的茶草收購價格由過去的5角左右提高到7、8角。以此標準計算,200多戶茶農年增收達5000元每戶,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參與管理人員工資+分紅可達5萬元,為貧困戶創造7個就業崗位年增收2萬元,帶資入股1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
西坪村的村辦茶廠是在2016年初開辦起來的。整合資金140多萬元,以村集體、貧困戶、小能人以及黨員村干入股等方式,建起了一座占地4畝、廠房面積1400平方米的標準化茶葉加工廠,發展夏秋茶加工銷售。
自從村里開辦茶廠后,一直在外打工的朱從兵就回到家鄉,長期在茶廠上班。“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錢。我家里還有5畝茶園,一屆能剪4、5千斤茶草,一年能剪四屆,茶葉收入有兩萬多元錢,這樣一年收入就有5、6萬。”
茶廠自2016年4月投產以來,生產名優茶和夏秋茶117噸,產值160多萬元,利潤20余萬元。去年產值達170多萬元,利潤30萬,村集體純收益15萬元;貧困戶小額信貸“帶資入股”每戶每年享受分紅3000元。通過對茶農服務上門、高價格收購,實現310名貧困戶均產業收益8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據黃光勝介紹:“家門口茶葉加工廠首先帶動了產業發展,貧困戶穩定增收,另外還安排了17個貧困人口在茶廠就業,同時村級集體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也大大增加了群眾發展茶產業的信心。”